凯发3333k8長江日報記者田巧萍 連日來,長江日報記者在社交平臺和朋友圈看到,原來每瓶500多元的人血白蛋白、丙球已被炒到2000元,每盒Paxlovid(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則被炒到5000元以上,而且普遍缺貨。 自2020年1月初進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組建臨時ICU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教授尚游已經與新冠病毒較量3年。1月6日,尚游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不要焦慮性囤藥。 ■丙球對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療作用不明確 丙球的全稱是注射用人血丙種免疫球蛋白。世界衛生組織第十版《COVID-19藥物治療指南》、我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都沒有推薦將丙球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治療藥物。2022年8月,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組織制定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診療專家共識》也沒有將丙球列入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 尚游是《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診療專家共識》的第一作者。他說:“丙球對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兒童川崎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治療作用不明確,僅用于治療相關并發癥,比如兒童多系統炎癥綜合征等。” 尚游介紹,我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將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列入抗病毒藥物,但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與現在一些人所囤的注射用人血丙種免疫球蛋白是完全不一樣的。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是對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血漿進行提純,制作出含有康復者抗體的球蛋白。 ■人血白蛋白不能亂用 很多人認為人血白蛋白是一種營養藥,在病重時可以提供營養支撐。尚游說:“這一認知是錯誤的。人血白蛋白是一種藥,它的使用也是有指征的,不能亂用。” 《人血白蛋白在危重癥患者應用專家共識》指出,人血白蛋白不合理使用的情況普遍存在,40%至90%的人血白蛋白應用沒有得到臨床指南的支持。 尚游告訴記者,在臨床上,有些危重癥患者的白蛋白會降低,確實會帶來一些問題,需要適當予以補充。“人血白蛋白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患者發生了低蛋白血癥,可以使用人血白蛋白。但是,不是所有低蛋白血癥患者都必須使用人血白蛋白。”尚游說,如果患者處于恢復期,吃得好,肝臟合成正常,精神狀態好,他體內的白蛋白就會很快升上來。對于有的危重癥患者來講,如果導致白蛋白低的病因找不到,其體內生成的白蛋白不夠或丟失的白蛋白過多,這時可以適當地補充白蛋白。“使用人血白蛋白是對癥支持治療的一種手段。” 尚游表示,人血白蛋白不是營養藥,使用它也不是為了提高免疫力。營養藥補充的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脂肪、糖、微量元素、維生素等。 ■Paxlovid不是“神藥” 在社交媒體上,美國輝瑞公司生產的Paxlovid(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被一些人奉為“神藥”,居囤藥首位。“Paxlovid不是特效藥,更不是‘神藥’。”尚游表示,Paxlovid在美國是經過特批有條件上市的,并不是無條件上市。它的適應癥第一個是感染后盡早使用(5天以內),第二個是具有轉化成重癥高危因素的人使用(如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腫瘤等基礎性疾病),防止發展為重癥或危重癥患者。根據國外臨床研究,它在這方面是有價值的。 尚游明確反對盲目囤Paxlovid。“一是與新冠原始毒株和德爾塔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毒力進一步減弱,大多數人感染后不會轉化為重癥或危重癥患者;二是Paxlovid不僅價格高,而且與很多藥物都會發生相互作用,從而發生療效下降或毒副作用加重的情況。” 在尚游發來的一張Paxlovid與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而被列入“禁止合用”的表格里,記者發現共有18種慢性病患者經常服用的藥物,包括降脂藥、抗凝藥、催眠鎮靜藥、支氣管擴張藥、胃腸道藥、抗感染藥、抗腫瘤藥、免疫抑制劑等。尚游說:“盲目囤藥,盲目服用,不僅經濟受損失,還存在巨大的用藥安全隱患。”搜索復制【編輯:宋宇晟】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電(記者陳溯)記者10日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中國沙棘林面積總計1910.44萬畝,其中人工沙棘林面積世界第一。 在第2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到來之際,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沙棘專業委員會發布《全國沙棘資源本底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全球約有51個國家分布有沙棘林,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等地。中國是世界上天然沙棘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人工種植沙棘面積最大的國家,全國沙棘林面積總計1910.44萬畝,其中人工沙棘林面積達1058.35萬畝,占全國沙棘林總面積的55%。 《全國沙棘資源本底調查報告》是中國首次對沙棘資源狀況進行摸底調查并形成的報告,旨在發揮沙棘在生態環境治理與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為沙棘種植和沙棘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信息支撐。調查時間為2021年9月26日至2021年10月26日,覆蓋了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4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沙棘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積、鮮果年產量、企業數量、企業年產值等信息。 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沙棘林在沙棘資源中占主體地位,83%的人工沙棘林分布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青海、陜西,面積達873.28萬畝。中國沙棘優勢區主要位于西北和華北,沙棘林面積排名前6位的省區分別是華北地區的山西、內蒙古、河北和西北地區的青海、甘肅、陜西,沙棘面積達1695.8萬畝,占全國沙棘總面積的88.76%。 報告顯示,中國年加工利用沙棘果實8萬至10萬噸,各類沙棘產業年總產值240億至260億元人民幣。 沙棘是胡頹子科、沙棘屬落葉性喬木或灌木,具有生長快、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點,在年降水250至300毫米和土壤侵蝕嚴重、肥力低下的荒山陡坡、砒砂巖及河灘地仍然能生長并形成灌叢林地,兼具較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中國沙棘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從2000年開始快速發展,近年來,沙棘已成為中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西南等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增進民生福祉的優良樹種資源。(完)【編輯:宋宇晟】
中新網重慶1月24日電(梁欽卿)記者24日從重慶市林業局獲悉,截至2021年底,重慶市共建有10個濕地自然保護區、22個國家濕地公園(含試點)、4個市級濕地公園、3處市級重要濕地,初步建立了濕地保護體系。 2022年2月2日是第26個“世界濕地日”。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 為迎接2022年“世界濕地日”,重慶市林業局將通過網絡推出“我為重慶濕地代言”短視頻、“濕地知識”網絡競答、點贊“重慶市濕地公園”等宣傳活動,宣傳濕地生態功能以及重慶市濕地公園建設成效等,進一步提高民眾濕地保護意識。同時,各區縣也將圍繞“世界濕地日”主題,采取適當形式開展宣傳活動。 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環繞、江峽相擁,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近年來,重慶市出臺《重慶市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頒布實施《重慶市濕地保護條例》,印發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完善濕地保護制度體系。 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部門實施濕地用途管制,規范建設項目占用濕地,嚴厲打擊違法占用濕地行為,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同時,在濕地公園實施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恢復、退化濕地恢復等工程,增強濕地生態功能,讓濕地公園成為當地民眾共享的綠意空間。 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重慶市林業局合理利用小微濕地,探索出小微濕地與環境治理、有機產業、民宿康養、生態旅游等深度融合模式,促進當地民眾致富增收,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下一步,重慶市林業局將完善濕地保護相關配套制度政策,大力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繼續開展濕地生態教育,加強濕地監督管理,推動新時代重慶濕地事業高質量發展。(完)【編輯:蔣妍】